他没料到时间不是文物,他与儿子也没有共存和共享的统一时间。政府还他父亲清白的一九四八年,并内有同时配给他的儿子。这位少年刚才狠狠地踢了木炭一脚,显示出它对一九四八年在内的往事毫无兴趣甚至反感。
这似乎没有道理。他没有经历过去,但他至少可以对离奇的往事好奇,如同孩子们一般都能津津有味与古代传说,而没有必要狠狠地踢。在这里,合理的解释只可能是:它并非仇视过去,只是仇视现在的过去,即仇视这个阴暗的臂弯中父亲嘴里充满着训斥、苛责、自以为是气味的过去,那个夺走他半瓶汽水的过去。
光复气得流出了泪水。这使我想起了一条曾经使他全家蒙冤的政策,那条政策规定:一九四七年以后的旧政府里科级和少校级以上的人员,均属历史反革命。这个使用于任何人的时间界限,隐含着的意义是:人们都生活在同一的时间里,不容例外。多少年后,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条过于简单,光复本人就因为这条政策的取消而苦尽甘来。但是在另一方面,光复力图使自己与儿子仍然生活在同一的时间里,同样不容例外。他无非是要制造一个新的时间表,他痛恨过去,儿子也必须痛恨;他珍惜今天,儿子也必须珍惜。他内心浩大而深重的一九四八,在儿子的内心中也必须具有同样的规格与分量,不可微缩不可流散,更不可虚无。他没有料到,儿子的完全生活在父亲的时间之外——小小的一个铁皮瓶盖,就可以令儿子得出另外的结论:
“你坐牢活该!”
“你坐在牢里我还好些!”
也许,从这个傍晚开始,在这个小小的豆腐店里,他们包括一九四八年在内的过去断然分裂,再也难以弥合。
一种很小的蚊子,特别黑,细看的话黑头上还有一个小白点,咬得出来的红斑不算大,却奇痒无比,可以持续三天左右。马桥人把它叫作“军头蚊”。人们说,马桥以前没有这种蚊子,只有菜蚊子,就是那种体积肥大的灰色家伙,咬出来的红斑虽然大,但片刻工夫就消散了,不是特别痒。马桥人还说,军头蚊是省军带来的,那年彭叫驴子的省军打到了长乐街,驻了十来天,留下了一堆堆猪毛和鸡毛,还留下了这些好生毒辣的蚊种。
军头蚊的名字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。
我在乡下领教过蚊子的厉害。尤其是夏天收工很晚的时候,蚊子发出嗡嗡嗡的宏大音响,密密扑在人面和赤脚上,几乎可以把人抬起来。归家人太饿,双手只能照顾吃喝,管不了别的。因此我们一边端着碗狼吞虎咽一边必须跳动双脚,跳出惯有的餐时舞蹈,稍有停歇,就可能惨遭蚊群的围食。偶尔腾出手来,往脚杆子上随意摸一摸,就能摸下几条纹尸。人们已经习惯了摸蚊子而不是打蚊子,因为手脚毕竟是自己的皮肉,不堪重复无数的拍击。
夜深,蚊子似乎也累了,休息了,嗡嗡声会变得稀薄一些。
马桥的水田形状各别,犬牙交错,躺在两岭之间的一条谷地,一梯一梯缓缓地落向张家坊那边,落向那边浮游的炊烟或夜间的月光。这里叫大滂冲,外人一听就知道滂田多。所谓滂田,是山区一种水田,浸水多于流水,因此泥性冷,又有很多暗藏着的深深滂眼,人一跌进去几可没见傍眼在表面上不大看得出来,只有经常下田的人,才会熟悉它们一一的位置。
马桥的牛也知道滂眼在哪里,走到什么地方突然不动了,掌犁的人就得十分注意。
这些日都有各自的名字,或是以形状命名:团鱼丘,蛇丘,丝瓜丘,鲢鱼丘,板凳丘,斗笠丘等等。或是以所需禾种的重量命名:三斗丘,八斗丘等等。还有的以政治口号命名:团结丘,跃进丘,四清红旗丘等等。这样一下来,名字还是不够用,不足应付那些太零碎的也就数目太多的田块,于是只好借用某些人名,或者在某些田名前面再加人名以示区分,比如“本义家的三斗丘”和“志煌家的三斗丘”,就是分指两块田。
不难知道,这些田以前都是属于私人的,或是在土改时分给了私人,它们与田主的名字相联系是很自然的事情。
算起来,集体化已经十多年了,我奇怪他们对曾经是自家的田还是记得很牢。连稍微大一点的娃崽,也都知道原先自家的田在什么地方,那里背不肯长禾。下肥料的时候,要是到了那里就愿意多下。憋了一泡尿,也愿意到那里在解裤头。一次,一个娃崽在田里踩到一块瓷片,差一点划破脚,恼怒地把它抠出来向另外一块田从去。旁边的一位女子立即怒目:“往哪里甩往哪里甩?讨打哦?我两筷子插死你!”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韩少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