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权国家便于扩张,却难以守成。陆权国家的扩展缓慢,但成果往往是稳固的。这是因为新增领土是和本土相连的,在各个方面都容易被吸收,尤其是在两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、文化和人口落差时。从1776年建国后不久开始,美国只经过大约100年的扩张,就形成了一个和今天中国领土面积相当的国家——中国有4000年的国家历史,并且在大多数时候在本地区占有军事优势。但是,美国失去了古巴、菲律宾海外殖民地,尽管古巴和它隔海相望。美国占有夏威夷群岛是一个例外,因为它太弱小,又对美国太重要了。
与美国失去海外殖民地的情况类似,在殖民地独立之后,大英帝国昔日的光荣已不复存在。英国回到它出发的那个小岛上,只留下了英联邦这个空壳。英国的殖民地丧失殆尽,此后,约翰牛只能在英伦三岛上遥望日出日落,还有百慕大群岛这样的准国土。他们在别处看到的都不是英国的太阳。英国甚至不能保有几个岛。独立后的爱尔兰占去了一个岛的大半部分,英国还不得不为那小半部分搏斗。苏格兰的独立运动也颇有声势。在岛上的凯尔特人后裔中,只有威尔士因为太弱小而比较安静。不列颠也许能完整拥有一个岛。这是海、陆两种扩张的不同结局。在海外不能扩张的时候,那就只能收缩。英国如此,日本如此,美国将来也很可能大致如此。今后,美国将从全球各地退回到美洲,将退出阿富汗、伊拉克,从位于日本、韩国、德国等国的数百个军事基地中的大部分撤出。美国将失去它在海外占有的大多数土地,但不会失去在美洲大陆侵占的印第安人的和墨西哥的土地。这是美国兼具大陆和岛国两方面的特征所决定的。
扩张、占领与打击
在20世纪之前,殖民扩张指向未开化地区。不过,欧亚大陆上的“未开化的”地区不过是一些没有枪炮的、贫弱的国家。这些地区的人们有自己的国家和文明,并不是森林中的野蛮人。在许多地方,如印度和朝鲜,在遭受殖民之前300年,本土文明还没有落后于那些入侵者。早期的美洲也不是“未开化的”。那里曾有过灿烂的文明、广阔的帝国。在1532年被西班牙人灭亡之前,除了在武器和航海技术上,印加帝国在许多方面并不比当时的西班牙人差很多。“未开化”多在表面上,更多是一个神话、侵略者的借口。
到目前为止,新崛起的大国总是要通过军事手段扩张,概无例外。美国、德国、日本是最新的三个例证。美国是成功的扩张者。德国、日本则遭遇失败,而且主要是被美国打败。在1930年代,德国和日本的扩张非常顺利。如果它们能够适可而止,在英国和美国宣战之前停止侵略,它们也许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住扩张成果。毕竟,那时的西方在国际关系中信奉强权政治,侵略和扩张是常态。德国有世界上最精良的陆军,日本有西太平洋上强大的海军。德国的领土要求有历史和民族分布的支持,在许多个世纪中,德意志人与中欧、东欧的其他民族混居。二战初,德国以此为借口,侵占了捷克、波兰等国。德国战败后,捷克、波兰驱逐德国居民,既是报复,也是为了在它们国家之内保持简单的民族结构,减少以后可能出现的领土纠纷。德国人至今仍然耿耿于怀。大量驱逐居民必然导致人道主义灾难,今后将很难实施。而保留别国的人口,则可能后患无穷。日本的侵略东亚对西方的影响有限。在1929开始的经济危机时期,英美可以容忍德日的扩张,同时也无可奈何。它们在被逼入墙角的时候才不得不反击。德国和日本的最大失误都是不知收敛。在希特勒的干预下,“在其历史上,德国武装部队首次在一个有意无限寻求敌人的体系框架内履行职能。”保罗?肯尼迪编《战争与和平的大战略》,116页,引文所在章节的作者是丹尼斯?E?肖瓦尔特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05年。日本与德国的情况很类似。两国最后都因为领土扩张过度而失败。
土地是宝贵。人和资源都在土地之上或之下,不过,如同战争已经从地毯式轰炸转向精确打击一样,对土地的广泛占领正在演变为对资源的具体控制。没有资源的土地不值得占领。当然,资源不仅是矿产,还包括土地的战略位置。如果不能有效地征服或同化当地人,那么,从长远来看,通过占领获得资源的行为很可能得不偿失。而征服或同化一个民族是一个艰巨的任务,要耗费很长时间、很多资源(包括人的生命),最后却可能以失败而告终。与战争相比,商业是获得资源的更好的办法。美国占领伊拉克对于美国是一个错误的决定。民主国家经常比专制国家更富有侵略性,因为它们的内耗比较少。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丁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