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明是自己写了一篇投稿文章,怎么就成了与人共同“策划”了呢?
完了。赵一维知道自己完了。至少政治生命完了。所以,赵一维才被迫离开政府机关,被迫离开克拉玛依,来到深圳;所以,刚才张劲松一亮红本子,才把赵一维才吓得不轻。
这时候赵一维已经从惊恐中走了出来,把张劲松和林轩文带到了招待所。
这个地方叫粮食招待所,听上去这个地方不是招待人的,而是专门招待“粮食”的,难道深圳人称客人为“粮食”?张劲松想,那不是要吃人吗?一问,才知道,这个地方原来属于粮食局的,但改革开放之后,中国已经逐步取消了粮食限量供应制度,特别是深圳,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已经完全没有粮店了,深圳人要买粮食,直接在商店里面买就可以,不管是超市还是小卖部,凡是买日用品的地方基本上就有粮食买。想想也是,粮食不就是最常用的日用品吗?如此,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设立的粮食系统基本上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。虽然没有存在的价值,但是粮食系统还存在,原来属于粮食系统的国家职工还存在,这些人还要活,怎么办?于是,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,把原来的粮站改成招待所就是“神通”之一,这种由粮站改成的招待所叫做“粮食招待所”,可见,人们一方面讨厌旧体制,一方面还是非常怀念那种体制的。
不知道是位置偏僻的缘故,还是原来粮站的职工根本就不会经营招待所的缘故,总之,粮食招待所的生意并不好。赵一维住的是一个三人房间,有三个床位,但是在张劲松和林轩文他们到来之前,一直是赵一维一个人住,另两个床位空着。浪费。
“我们三个人住,能不能只收五十块钱一天?”张劲松问。
“不行,”女职工说,“我们这是国营单位,也不是私人旅店,怎么能跟你讨价还价?”
女职工说得理直气壮,特别是说到“国营单位”这几个字的时候,眉毛还特意向上扬了一扬,显得非常自豪和有底气。
林轩文示意张劲松算了,也不在乎十快钱,跟她废话那么多干什么。但张劲松不甘心,想了想,又掏出刚才吓唬赵一维的红本子,递给女职工,说:“我们也是国营单位的,都是给国家省钱,为国家节约。怎么样?商量商量。”
女职工认真地看了红本子,并且把红本子上盖着半截钢印的照片与眼前这个人进行对照,最后,像是凭着《国际歌》那熟悉的旋律找到了自己的同志,态度大有好转,至少没有刚才那么傲慢了,耐心解释:“不行,不好开票。”
张劲松朝两边看看,小声说:“按两个人开票,开四十,但是我按五十给你。”
女职工脸上紧张了一下,也朝周围看看。
“没关系的,”张劲松说,“万一遇上检查什么的,我们就说只有两个人,另外一个人是朋友,来看我们的,不在这里睡觉。”
女职工还有点犹豫,张劲松又鼓励了一番,并且林轩文和赵一维也加入鼓动者队伍。一个中年女人显然经不住三个年轻男人的劝,最后,女职工说:“我是看大家都是国营单位职工,照顾你了,但是,你们千万不要跟任何人说,实在顶不过了,就说他是刚来的,还没有来得及补办。”
女职工说的那个“他”,当然就是林轩文,仿佛林轩文好欺负,可以当黑户。这时候,黑户林轩文把头点得像鸡啄米,一口一个没问题,终于让女职工接受了张劲松的建议。
住下之后,趁林轩文上厕所去,赵一维向张劲松开口,问能不能借十块钱给他。
不就十块钱嘛,张劲松想,就算是被骗了,也无所谓,再说赵一维这个样子也实在不像骗子。
张劲松掏出二十块钱,给赵一维,问够不够。
“够了,”赵一维说,“打个长途电话足够了。”
“打长途?给谁?”张劲松问。
赵一维脸上难堪了一下,说:“给我妈妈,让她赶快给我寄钱来。”
“你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?”张劲松问。
赵一维叹一口气,没有说话。
张劲松又拿出五十,给赵一维。赵一维不要。
“算借你的。”张劲松说。
赵一维满脸通红,不知道是激动的还是感动的,搓搓手,双手接过五十块钱,说:“放心,等我妈妈寄来的钱一到,我马上就还你。”
正在这个时候,林轩文进来。林轩文正好看见赵一维伸手接钱的动作。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丁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