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满荆棘的小径。
颠茄这种药,相信所有肠胃不好的病人,都对它不陌生。一种多年生的有毒草本植物,有些像茄子。
不知道它为什么叫颠茄?也许因为它是一种茄子作用的颠倒?不能用来果腹,吃得多了,还可毙命。民间流传的所谓“见血封喉”的毒药,很多都含有颠茄。在它每节茎上有一大一小两枚长椭圆形的叶片,互相依偎,似是一对不很般配的情人。每年夏天开出淡紫色的小花,风铃般摇曳。果实是阴险的紫黑色,常常让人误以为它有剧毒。其实药效最高的东莨菪碱,在根茎。
从20世纪初叶开始,人们尝试用颠茄类药物,治疗阿片成瘾,作为非常普遍的措施,延续了整整30年。方案白纸黑字印在权威的医学著作上,今天读来,仍让人想见施行时的残忍与峻烈。
病人一入院——就是那些阿片成瘾的人,他们似乎不能算作病人,只是一种生理上有缺陷的人。比如天生只有一条腿的人,除了他痛苦不堪,引起精神上的障碍时,可以称他为病人,在平常的岁月里,他适应了一条腿的日子,好好走路,好好活着,我们就不能叫他病人,只能叫残疾人。
阿片瘾的病人一住院,在24~48小时内,每半个小时,吃一次东莨菪碱,直到发生中毒。
是的。直到中毒。中毒的病人十分可怕,大喊大叫,狂躁不已。配合这种治疗的护士,都是身高体壮的汉子,他们把病人绑在床上,防止病人狂乱时的自伤或是他伤。
治疗中随时可能发生意外,医生护士严阵以待,和病人一同与死亡作斗争。呼吸衰竭的时候,要给山梗菜碱,循环衰竭的时候,要给毒毛旋花子素
斗争的实质,是要病人产生谵妄与昏迷。因为神智不清,病人不再能自由地表达意志,显不出对毒品的渴求,就把停止毒品后最艰难的一段时间熬过去
到了治疗的第三天,无论医生是多么喜欢让病人沉浸在昏迷之中,继续对抗毒品的惯性,但病人的生命已濒临危险的边缘。于是医生开始每隔一小时,给病人注射一支新药以消除魔力。病人在两种药物的角力中,茫然地煎熬在痛苦中。周身疼痛,精神极度不安,彻夜失眠。肌肉由于不断的痉挛,像灌了醋酸铅一样沉重。医生繁忙地施用溴化物、马钱子碱、水化氯醛以及种种想得出的手段,缓解病人的痛苦,但所有的病人依旧呻吟不止。
这样到了第十天,大约每十个病人当中,有一个因为不堪折磨而死去,大部分人熬过了最艰难的阶段,渐渐地平稳起来。
这种类乎原始的办法的理论根据,是认为吗啡类的物质,不单溶化在血液中,也已经深深地植人骨髓。
相近似的一种戒毒方法,是让病人产生剧烈的腹泻。连续一个星期给予病人强力泻油,直泻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,把黄绿色的胆汁从粪便直接排出来,医生们才认为大功告成。通过今天的研究,已经证明,吗啡类毒品主要是从尿中排泄。想从粪便中驱毒,其理论大厦是建筑在沙滩上的。
麻烦而危险的疗法,病人难以接受,许多人半路上中断了治疗。医生和护士也不堪重负,叫苦不迭,一家医院,一年只能接受大约130名病人的治疗。己是满负荷运转。对于庞大的等待戒毒群体来说,杯水车薪。
继续寻找。理论是实践的先行。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们走向光明,错误的理论,要求人们用时间和生命偿付利息。聪明的班克罗夫特(BANCRori)先生,提出了一种怪诞的假说,他认为吗啡成瘾者的脑子,发生了某种匪夷所思的变化。吗啡似乎具有点石成金的作用,使瘾者脑干系统的蛋白质,改变性能,发生凝结……这段充满学术气味的话,十分拗口,简言之,就是吗啡让人们的脑子,凝成了僵硬的一坨。
这种说法很可怖,也很震惊。人们常常对自己能够思索的事物,表示怀疑。但对自己无法思索的事物,理应表示更大的怀疑的时候,却选择了信服。一个惊世骇俗的谬论,往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,风靡于世。
遵循这一理论,找到了具有溶解胶体作用的药物一一硫氰酸钠。
可惜的是,硫氰酸钠没能解除吗啡的戒断症状,却使成瘾者多了一种新的恶症一一中毒性精神病。
只好从复杂回归简单,有人提出了一个最朴素的治疗方法一一这就是睡觉。
一睡治百病。睡眠是短暂的神智丧失,是可以恢复的死亡。人们在睡眠中成长,在睡眠中康复。睡眠刚醒的孩子,个子都比夜晚躺下时要高。假如让阿片成瘾的病人,一直浸在深沉的睡眠中,睡上十天二十天,让所有剧烈的戒断痛苦,都隐匿在睡眠黑色的宽袍大袖下,一觉醒来,噩梦之后是早晨,天地岂不豁然开朗?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毕淑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