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秋雨散文集(60)

2025-10-10 评论

股蛮赫的精神狂潮:鬼,去你的吧!神,你看着办吧!
  汉代,一次傩祭是牵动朝野上下的全民性*活动,主持者和演出者数以百计,皇
帝、大臣、一品至六品的官员都要观看,市井百姓也允许参与。
  宋代,一次这样的活动已有千人以上参加,观看时的气氛则是山呼海动。
  明代,滩戏演出时竟出现过万余人齐声呐喊的场面。
  若要触摸中华民族的精神史,哪能置摊于不顾呢?
  法国现代学者乔治·杜梅吉尔(Georges Dumezil)提出过印欧古代文明的三
元(tripartie)结构模式,以古代印度、欧洲神话中不约而同地存在着主神、战神、
民事神作为印证。他认为这种三元结构在中国不存在,这似乎成了不可动摇的结论。
但是如果我们略为关注一下傩神世界,很快就发现那里有宫廷傩、军傩,乡人傩,
分别与主神、战神、民事神隐隐对应着。傩,潜伏着中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几个文
明侧面。
  时间已流逝到20世纪80年代,傩事究竟如何了呢?平心而论,几年前刚听到目
前国内许多地方还保留着完好的傩仪活动时,我是大吃一惊的。我有心把它当作一
件自己应该关注的事来对待,好好花点功夫。
  1987年2月,春节刚过,我挤上非常拥挤的长途汽车,向安徽贵池山区出发。据
说,那里摊事挺盛。
  从上海走向傩,毕竟有漫长的距离。田野在车窗外层层卷去,很快就卷出了它
的本色*。水泥围墙、电线杆确实不少,但它们仿佛竖得有点冷清;只要是农民自造
的新屋,便立即浑身土艳,与大地抱在一起,亲亲热热。兀地横过一条柏油路,让
人眼睛一亮,但四周一看,它又不太合群。包围着它的是延绵不绝的土墙、泥丘、
浊沟、小摊、店招。当日的标语已经刷去,新贴上去的对联钩连着一个世纪前的记
忆。路边有几个竹棚干着“打气补胎”的行当,不知怎么却写成了“打胎补气”。

  汽车一站站停去,乘客在不断更替。终于,到九华山进香的妇女成了车中的主
体。她们高声谈论,却不敢多看窗外。窗外,步行去九华山的人们慢慢地走着,他
们远比坐车者虔诚。
  这块灰黄的土地,怎么这样固执呢?固执得如此不合时宜。它慢条斯理地承受
过一次次现代风暴,又依然款款地展露着自己苍老野拙的面容。坟丘在一圈圈增加,
纸幡飘飘,野烧隐隐;下一代闯荡一阵、焦躁一阵,很快又雕满木讷的皱纹。路边
墙上画着外国电影的海报,而我耳边,已响起傩祭的鼓声……
  这鼓声使我回想起30多年前。一天,家乡的道士正躲在一处做法事。乐声悦耳,
礼仪彬彬,头戴方帽的道士在为一位客死异地的乡人招魂。他报着亡灵返归的沿途
地名,祈求这些地方的冥官放其通行。突然,道士身后涌出一群人、是小学的校长
带着一批学生。他们麻利地没收了全部招魂用具,厉声勒令道士到村公所听训。围
观的村民被这个场面镇住了,那天傍晚吃晚饭的时候,几乎一切有小学生的家庭都
发生了两代间的争论。父亲拍着筷子追打孩子,孩子流着眼泪逃出门外,三五成群
地躲在草垛后面,想着课本上的英雄,记着老师的嘱咐,饿着肚子对抗迷信。月亮
上来了,夜风正紧,孩子们抬头看看,抱紧双肩,心中比夜空还要明净:老师说了,
这是月球,正围着地球在转;风,空气对流而成。


  我实在搞不清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,使我小学的同学们,今天重又陷入宗教性*
的精神困顿。
  我只知道一个事实:今天要去看的贵池傩仪傩戏,之所以保存得比较完好,却
要归功于一位小学校长。
  也是小学校长!
  我静下心来,闭目细想,把我们的小学校长与他合成一体。我仿佛看见,这位
老人在捉了许多次道士,讲了无数遍自然、地理、历史课之后,终于皱着眉头品味
起身边的土地。接连的灾祸,犟韧的风俗,使他重新去捧读一本本史籍。熬过了许
多不眠之夜,他慢吞吞地从语文讲义后抽出几张白纸,走出门外,开始记录农民的
田歌、俗谚,最后,犹豫再三,他敲响了早已改行的道士家的木门。
  但是;我相信这位校长,他绝不会出尔反尔,再去动员道士张罗招魂的典仪。
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余秋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