秧歌(25)

2025-10-10 评论


饥饿的滋味他还是第一次尝到。心头有一种沉闷的空虚,不断地咬啮着他,钝刀钝锯磨着他。那种痛苦是介于牙痛与伤心之间,使他眼睛里望出去,一切都成为梦境一样地虚幻——阳光静静地照在田野上,山坡上有人在那里砍柴,风里飘来咚咚的锣鼓声……这两天村子上天天押着秧歌(25)队在那里演习。

大家仍旧照常过日子,若无其事,简直使人不能相信。仍旧一天做三次饭。在潮湿的空气里,蓝色的炊烟低低地在地面上飘着,久久不散,烟里含着一种微带辛辣的清香。

一到了中午,漫山遍野的黑瓦白房子统统都冒烟了,从墙壁上挖的一个方洞里,徐徐吐出一股白烟,就像“生魂出窃”一样,仿佛在一种宗教的狂热里,灵魂离开了躯壳,悠悠上升,渐渐“魂飞天外,魄散九霄。”顾冈望着炊烟,忽然想起那句老话,“民以食为天。”在他们的艰苦的生活里,食物就是一切,而现在竟是这样长年挨着饿。怎么能老是这样下去呢?他不由得感到一丝恐惧。

他眼看着自己一天比一天瘦下来,他最担忧的就是这一点。参加过土改的人都夸口说,在乡下过三个月,都长胖了。还有人说,去了那么一趟,把他们多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。据说什么都治得好。看见有些落后份子退缩不前,他们就说:“那生活虽然苦,只要思想搞通了,你反而会胖起来的。”反过来说,如果吃不了一点苦就变瘦了,那显然是思想还没搞通,下意识里还在那里抗拒着,不愿意改造。顾冈心里想:再过两三个月,他一定瘦得皮包骨头,回去怎么能见人呢?他又决不能告诉人,说是饿出来的。说乡下人都在饿肚子,这话是对谁也不能提起的,除非他不怕被公安局当作“国特造谣”给逮了去。

顾冈是很以他的幽默感自负的。他对自己说,共产党虽然是唯物主义者。但是一讲到职工的待遇方面,马上变成百分之百的唯心主义者,相信精神可以战胜物质。尽管工作时间特别长,但是照样还是可以精神焕发,身体健康。顾冈想起前一向报纸上宣传得很厉害的博全香下乡土改的事,不由得苦笑了。这美丽的绍兴戏女演员,是一个积年的肺病患者。这次她也报名参加土改,在乡下写了许多信给她所有的报界的朋友们,说得天花乱坠,说她自从到了乡下,辛苦工作,健康反而大有进步。她有一次替农会做“传达”,到邻村去送一封信,踏着二尺深的大雪,穿着一双草鞋,走了三十里路,现在她一顿能吃三大碗白饭,体重增加二十磅——要是有三大碗饭在这里,顾冈心里想他倒也吃得下。

脑子里老是有这样一个思想盘踞着,一刻也丢不开,很难安心工作。他想搜集一点材料,可以加一点渲染,用来表现土改后农村的欣欣向荣。他总自己告诉自己,此时的情形大概总是局部现象。一般地说来,土改后的农村一定是生活程度提高了,看看报上的许多统计数字就可以知道。

他和许多人个别地谈过话。王同志还陪他到邻村去访问了几家军烈属。人人都是笑嘻嘻的非常和气,但是都不大开口说话。此外还有些人,他倒又嫌他们话太多了。这些人大概是摸不清他的来历,以为他是个私行查访的大员,有权力改善他们的生活。他们吞吞吐吐的,嗫嗫地诉起苦来,说现在过得比从前更不如了。遇到这样的人,顾冈发现了一个很有用的名词,“不典型”。他们都是“个别现象”,不能代表人民大众的。但是在这无数的“不典型的人物里,更想找出一两个“一般性”的典型人物,实在是像大海捞针一样的困难。

在王同志的眼里看来,大概谭大娘可以算是一个典型人物。但是王同志没有和她同住过,不知道她的歌功颂德始终只有那几句,听多了也觉得单调。有时候顾冈简直疑心她完全是说,他也找金根与金根老婆谈过话。他们都很怕羞,可是顾冈仍旧希望他们和他混熟了之后,也许话会多起来。

金根对于上冬学非常认真。月香也天天去。因为他似乎很喜欢她去。教唱歌,那些歌曲的调子她都会哼了,’东方红”、“打倒美国狼”等等。但是,她对于功课不大注意。她并不想改造自己。像一切婚后感到幸福的女人一样,她很自满。

金根去找顾冈写了好些张字块,“门”、“桌”、“椅”、“缸”,都是屋子里有的东西,他拿去贴在那件东西上面。大家都挤在顾冈的房门口,看他挥笔。月香也走过来,踮着脚站在人背后张望着,一只手臂围在金有嫂脖子上。

耽美书斋推荐浏览: 张爱玲